婚姻如何“且行且珍惜”
來源:admin 日期:2025-05-05 點擊:
分享:
在法蘭克福最大書店Hugendubel進門處的全德暢銷書單上,《如何穩(wěn)住伴侶》雄踞“社科類”榜首??梢?愛情和婚姻的不穩(wěn)定,乃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哪怕是一向以嚴肅和忠誠著稱的德國人。
根據這本書給出的數據,目前德國每年約39萬對夫婦結婚,同時又有約20萬對勞燕分飛,每段婚姻平均維系大約14年,初婚男女平均年齡分別是36歲和33.5歲。就趨勢而言,越來越多的德國人開始放棄婚姻,改為同居或擁有穩(wěn)定的“生活伴侶”,結婚的德國人比50多年前減少了一半??傊?在當代德國,婚姻似乎“且行越難且珍惜”。
現代婚姻的不易,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生活的不確定性增加。33歲的艾麗莎去年進入法蘭克福一所大學工作,此前十多年的求學生涯中,她在德國、瑞士、葡萄牙和荷蘭間輾轉,有戀情卻難開花結果。實際上,在競爭激烈、就業(yè)市場相對飽和的德國,許多年輕人都和艾麗莎一樣不能確定未來謀生的地方。
此外,人們對婚姻以及伴侶的需求也在發(fā)生變化。德國婚戀問題專家迪特馬爾·施蒂默林說,現代生活的快節(jié)奏和壓力讓人更希望將婚姻視為幸福感的唯一源泉,“一旦感覺不再,雙方便不愿堅持”。
女性對婚姻的期待變化尤其明顯,“從前,只要不酗酒、掙錢回家就是好丈夫;如今,女人更希望在婚姻中體會到愛和活力。”調查顯示,目前德國的離婚多半由女方提出。對丈夫而言,婦女解放浪潮讓越來越多的主婦走出家門,男人一家之主的地位逐漸淡化,給婚姻帶來了新的調適問題。
不過,婚姻不易,更根本的問題在于現代人對婚姻的看法改變。在中世紀的歐洲,婚姻被視為上帝安排人類生活的一種方式,對上帝的忠誠與對家庭的責任合而為一,個人的“愛情”沒有話語權。但如今,愛情被視為婚姻的基石。這樣一來,愛的激情褪去,漫長的婚姻何以為繼?這個問題在許多德國人看來,關乎整個婚姻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德國最不缺的就是思想家。只是,從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對資產階級婚姻的著名論斷,到社會學家盧曼的著作《作為激情的愛情》,婚姻與愛情都被“祛魅”,被視為利益關系或社會文化制度的暫時性產物,離“神圣或永垂不朽”越來越遠。
上世紀60年代,大批德國學生宣稱要打破權威與傳統,一項重要的“試驗”就是對傳統婚姻制度發(fā)起挑戰(zhàn),學生們在柏林的公寓樓中實踐著各種非婚同居形式,對婚姻的反叛達到高潮。但是,近半個世紀過去后,德國一部《好年月已過去》的電影將這段歷史與當下現實兩相比較,當年挑戰(zhàn)婚姻制度的一代人并未在全新的生活方式中找到歸屬,反倒重回傳統與主流。歷史的經驗似乎已不言自明:婚姻,連同道德和責任,不能被隨意抹去。
如果嫌形而上的思考與激進的社會實踐太過遙遠,也可選擇學習德國社會學家的忠告以期營造更美滿的婚姻?!度绾畏€(wěn)住伴侶》一書給出了兩條中肯的建議:一是相愛之初能更好地聞到并喜愛對方味道的情侶更有可能天長地久;二是在婚姻中,丈夫記得放下馬桶圈比性更重要。